广州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
2009-07-21 17:46:52为加快我市“碧水蓝天”建设步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污染预防,促进企业污染防治战略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提出的“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精神,通过清洁生产加快结构调整,保护环境、减轻污染、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现实意义
广州市工业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而传统产业大多在生产中产生较严重的污染,多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03年环保统计结果,工业废气排放量1826亿标立方,二氧化硫17.8万吨,全市废水排放量21213万吨。环境质量已影响到市民的生活,也给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造成很大压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于去年开始实施,它明确了政府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对企业提出了实施清洁生产的要求。
清洁生产的理念在我市开始深入人心,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和惠林铅笔有限公司去年获得省首批“清洁生产企业”称号,为我市启动和实施清洁生产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利用清洁生产理念与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污染物削减以至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行预防性的非末端控制,将成为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推行清洁生产对我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一个“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目标
通过政府鼓励、政策扶持、科技先导、环保监督、企业实施方式,依靠技术进步,与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到2005年要达到:
(一)建立一支由企业经营者、专家与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推行清洁生产队伍;
(二)培植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三)推动总结一批原污染重、经治理效果明显的清洁生产典型案例;
(四)制定和实施有关清洁生产的地方性政策与法规,使清洁生产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逐步建立起促进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有效机制。
四、主要内容
(一)分批选取具备如下条件的典型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试点,在我市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1、企业领导重视环保,自觉实施并全力支持清洁生产;
2、企业经济效益好,产品稳定;
3、实施清洁生产机会多、潜力大、收效快;
4、企业员工环保意识强,环保机构健全。
(二)根据国家经贸委编制的《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指南》和《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一批)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电镀、印染、化工(含石油化工)、造纸、食品、机械加工、汽车等污染较重、急需治理的企业中开展以预防为主的清洁生产活动,在2004年底前,全市有20%的企业按清洁生产的理念开展生产经营,到2008年,全市有50%的企业按清洁生产的理念开展生产经营。
(三)企业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进行清洁生产评估。鼓励新搬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无污染产品,实现清洁生产。
(四)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普及清洁生产的知识,推广和总结清洁生产经验。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一部署,把清洁生产作为我市企业减污增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由市经委牵头,市环保局、市科技局等有关单位参与,各区、县级市经贸局、环保局、科技局协同参加,协调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全市的清洁生产工作。
(二)健全机构,组建广州市清洁生产促进中心,作为广州市清洁生产的技术依托机构,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具体职责是:为制定广州市清洁生产地方法规提供决策依据;开展清洁生产宣传教育,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组织有关专家对企业清洁生产方案进行论证,为企业申报省有关部门的“清洁生产企业”验收提供依据;为清洁生产建立专家库和信息库,为企业提供清洁生产技术;进行清洁生产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推广。
(三)建立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调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实施清洁生产的试点企业、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以及对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污染防治项目给予优先资金扶持。资金来源为广州市技改资金、科技创新资金、环保治理费用、财政贴息资金等专项资金,同时,积极争取银行对有效益项目的投入。集中财力,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四)加强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监督与执法。对污染重点排放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
(五)全社会动员,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对清洁生产的认识。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清洁生产的知识、经验及取得的效果,抨击浪费资源、污染和危害环境的丑恶现象,形成有利于推行清洁生产的社会氛围。
(六)树立典型,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对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技改项目,治理效果明显的企业,要大力表彰,充分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作用。